金融人才网,国内专业的金融,海归金融,互联网金融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1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特别专题

周立波的价值从何而来?

金融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2/7/4 8:41:43 文章来源:中國汽車人才網

  有人说,周立波的胆子够大。的确,在周立波走红之前,上海曾有另一个大讲时事段子的超级笑星蔡嘎亮,他的演出也是一票难求,但后来便因为“政治错误”而销声匿迹。所以“政治化”是周立波迅速蹿红的杀手锏,辅以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的共同记忆与共同迷思。
  凭借着不错的模仿能力以及对各种段子的整合能力,电视让周立波这位滑稽演员变成了“笑星”,跳舞的有他,公益慈善节目有他,美食节目有他,健康节目有他,家庭访谈也有他。周立波的究竟贵在哪里?
  周立波海派清口的起源:周立波的演出海报上这样介绍他:“周立波以‘噱’而出名,有别于传统噱头的笑料。他的噱头别具一格,简单而潇洒,表演亦庄亦谐,台词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融各派冷面滑稽之集…勾勒出上海大都市的活力以及新上海人的生活风貌”。
  2006年底,关栋天给他看了一盘香港录像带:许冠文的“栋笃笑”,栋笃笑是广东的一种喜剧表演形式,类似美国的脱口秀,一般是一个演员站在没有任何布景和摆设的舞台上讲笑话,随意谈论新闻,调侃明星。看完之后,周立波觉得自己也能做,融合了上海独脚戏、北京单口相声以及香港“栋笃笑”众家之长的“海派清口”面世。
  贬低外地人,取悦上海人
  上海人之所以热捧周立波,把他推到一票难求的高度,与其说是因为周立波的演出既亲切、鲜活、生动,怪诞、热辣、生猛。不如说是上海给周立波提供了的“天时、地利、人和”。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认为,“周立波的海派清口里蕴含着上海的文化密码,里面藏着自豪,也藏着悲情。

  上海人已经实在没什么资本,人口不占优势,生活方式影响力不大……当周立波在台上说出上海人挣 100块钱,其中87块交给国家,自己只留13块的时候,我当然感谢他。”上海这座古老的城市,在中国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却总被扣上“自大、排外、自恋、小气、胆小”的帽子,也许只有从周立波的笑侃中才能找回上海人的自豪感。
  上海本土文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一直被边缘化。而人一般在什么都有的时候,会去想过去没有什么。上海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就会发现少了点属于自己文化特色的东西,特别是属于上海文化的标杆和符号。于是周立波的出现,正好符合了上海人在经济站上一个新高度后,对于本土文化的一种需求。正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周立波的红是理所当然的。当历史的积怨、残酷的股市、巨大的压力全被搬到台面上以另一种方式演绎时,上海人仿佛昨日重现。每个上海人都会由衷的感概:“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上海人痛并快乐着。
  而另一方面,周立波又在演出中经常拿上海人和外地人比较,会拿上海每年上缴给国家多少财政收入说事,会拿刘欢、李宇春、韩红、冯小刚、张艺谋等人的长相开涮,比较经典的就是把自己比作“喝咖啡的”,而把说相声的郭德纲比作“吃大蒜的”。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是建立在上海文化既自恋又自卑的基础上。一方面,他们瞧不起外地人,同时又特别渴望这些外地人对他们进行赞美。周立波只是在经济和精神形成巨大反差时,诞生的为上海人代言的人。
  懂得搏眼球、搏出位的周立波
  周立波的蹿红,与当年郭德纲的一夜成名相似之处,都离不开媒体的关注。周立波把自己的“海派清口”与郭德纲的“北方传统曲艺”,说成是喝咖啡与吃大蒜,想用“品味”来一决高下。拉一个还不够,赵本山的得意门生小沈阳也被拖入了这趟浑水。
  你不得不佩服周立波懂得搏眼球、搏出位的功力。他还说:“喜欢直白的可以看小沈阳,喜欢既直白又含蓄的可以看郭德纲,而偏爱含蓄的就看周立波吧!”只是一句话,便把自己拉到一线笑星的行列。与高手过招的人肯定也是高手,他看准了观众的逻辑思维。
  不仅如此,他还可以说到奥巴马上台、卢武铉自杀;从“打桩模子”,说到股市风云、金融风暴……他都能信手拈来调侃。他模仿国家领导人时的神态、语言、动作都惟妙惟肖,更是成为一绝。
  此外,他还会在表演中加入网络语言及流行笑话,掺杂其中的上海方言和俏皮话更让整个演出“与时俱进”。例如:他开涮中国股市的经典桥段——“大小非解禁进去,大小便失禁出来;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股市没有专家,只有输家和赢家”都成为了上海股民的流行语。
  有人说,周立波的胆子够大。的确,在周立波走红之前,上海曾有另一个大讲时事段子的超级笑星蔡嘎亮,他的演出也是一票难求,但后来便因为“政治错误”而销声匿迹。所以“政治化”是周立波迅速蹿红的杀手锏,辅以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的共同记忆与共同迷思。也许他就是要把这个当成噱头去吸引大家。实际上拿领导人说事,本身法律并不禁止,只是因为大部分人都特别自律。只是他首先这么做了,所以一定会成为媒体焦点。在这一点上郭德纲是他的老师。
  周立波的价值
  其实周立波特别清楚自己的局限性,但他本人在谈到这方面的时候,用的是“不屑”二字,好像这是海派文化的特点——不屑跟全国人民分享。脱口秀在西方其实是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代言人,而上海人,包括周立波自己,虽然一直认为自己很高雅,但其实那不是高雅,只是上海市井草根阶层渴望他们的市民文化被肯定。如果你不分析上海人的精神困扰的话,你就不能理解周立波为什么被上海人如此之喜欢,同时这种喜欢又是如此之脆弱。其实,一个人火是跟氛围有关的,郭德纲也好,小沈阳也罢,一个人的火不是他想火,而是因为他们迎合了这个时代的某种隐秘需求。周立波也一样。
  当小沈阳的穿着、李谷一的脸型、刘欢的脖子、张明敏的身高、韩红的门牙都成为被揶揄的笑料,当80年代初的“打桩模子”(二道贩子)、“酱油朋友”(造假奸商)那既可乐又可憎的形象再度近在眼前栩栩如生。但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少质疑,当然,这些质疑基本来自上海以外。
  有人直言,相比小沈阳靠作践自己逗大家开心,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则是以羞辱外地人来取悦上海本土观众,缺少一种博大的文化胸襟。而无论是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师,还是姚慕双、周柏春等滑稽大师,他们不会靠损人来搞笑,也决不靠取笑人的缺陷来吃饭。
  周立波的成功,无疑给全国各个地方,包括成都在内的具有“脱口秀”才华的人一个鼓舞,只要内容好,只要有智慧,只要是金子,就一定可以发光的。不一定通过央视春晚,不一定通过超级女声。现在的平台越来越多,施展才华的空间越来越广,方言所带来的壁垒越来越稀薄。
  郭德纲的同行相轻、小沈阳的开黄腔、周立波开涮外地人,其实三者谁也不是以前侯宝林那种雅俗共赏的大师风范,但客观地说,把传统艺术重新拉回大众视野,甚至由此吸引到一些新的受众,他们可谓功不可没——不管这是不是他们的本意。

【免责声明】

金融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