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午餐”管理的N种效应
金融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2/7/2 8:37:00
文章来源:中国汽车人才网
员工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为什么讨厌午餐的安排,HR要想了解透彻,还是得先让公司抛出更多的选择。让大家在选择中“用嘴投票”,如果没有选择,员工再小的烦躁久而久之,也好变成天大的不耐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再苦再累,吃饭始终是关系一个人幸福感的大问题。而职场在很多时候是个舆论场,身处其中的人们不仅要处理好各种工作任务,还得面临各种外在的影响。所以,当“职场”与“午餐”两个词摆在HR面前时,它不仅意味着员工的一种需求,更意味着在管理上会面临N种社会学效应。
蝴蝶效应
蝴蝶在热带轻扇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一我们非常熟悉的“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调节,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
众所周知,职场的午间时光是繁忙工作之余,员工难得的休息时间。大家通常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虽说是闲聊,看起来也是毫无安排的就坐顺序,但通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这样一个舆论场里,“好话”与“坏话”都有可能对另一些人产生杀伤力,从而影响本职工作。
职场午餐的这种现象究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在传递已有的社会焦虑,只不过它因为聚集式的讨论,表现得更为明显。对HR来说,当然不该直接介入员工之间的谈话,可依然能有所行动。比如,给职场午餐场所营造更为轻松的气氛——放一些音乐,或一起看看电视,以避免个别员工已有的负面情绪在午间发酵。
毛毛虫效应
科学家通过研究,把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这种“追随”在职场午餐当中,其实也不鲜见。比如,媒体多有报道的“职场午餐恐惧症”——不知该跟谁吃,更不知道吃点什么才好。如果领导在饭厅叫我一起吃饭,那么我到底该不该过去?是一个人去,还是招呼同事一起去?如果我一个人去,别的同事看到了会怎么想?
这样的心理暗示,正在不少公司员工内心传递。作为一种不好的心理跟风,它无疑影响了员工的情绪,让人们在一种盲目紧张中,导致压力增大,难以疏解。对此,HR理应引导员工建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方式,勇敢融入到他人的交际圈,多与同事交流,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喜怒哀乐。同时,同事之间也应相互关怀,帮助性格内向的同事,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回顾以上职场午餐管理的多种效应,不得不承认,职场午餐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不是大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大。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切的一切,要想轻松化解,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方法。
水桶效应
水桶效应的概念,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员工对职场午餐不满意,进而影响到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来都不是瞬间如此的。在新生代务工者云集的今天,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过去一顿午餐在他们的父辈看来,可能不过是例行公事,吃什么不吃什么,并不会太在意。而对新生代务工者而言,如何搭配饭菜,选择坐在什么位置,吃饭之余跟同事聊点什么,也是他们表达个性的机会。他们不会错过,也不愿意隐藏自己的个性特点。
Hr明白这一点,就应该主动去寻找,影响员工表达个性特点的地方究竟在哪。如果是饭菜种类不够多,那么让公司增加菜式是王道。如果是员工埋怨,吃饭没有与同事交流的机会,那么创造条件就是必须。
【免责声明】
金融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