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才网,国内专业的金融,海归金融,互联网金融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1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我国证券交易所现状与发展方向

金融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2/2/20 11:25:07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人才网

  我国证券交易所必须尽快进行变革,以应对外界的竞争,通过技术、制度创新,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一般来讲,证券交易所的本质是一个提供上市服务、交易服务、结算服务及市场信息服务的企业,其直接客户包括上市企业、证券中介、信息服务商等;间接客户包括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以及其他中介等。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起步,当时主要的市场活动是国债发行。1990年12月19日,我国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1年7月3日。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目前这两大交易所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在该所挂牌交易的只有八只股票,而几乎同时成立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仅有五只股票挂牌,至1991年底,两地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总数为14家,总市值为109.19亿元。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特别是2005年中期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以及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批大型蓝筹国企的登陆,大大拓展了市场规模,截至2011年12月末,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总数为2342家,上市总股本2.97万亿股,流通股本2.25万亿股。投资者开户数达1.88亿户。2011年末,股票市场总市值约为21.5万亿元,流通市值为16.5万亿元,较20年前的上市公司总数和股票总市值,规模明显扩大。
  交易产品逐步多元化
  初,在我国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品种主要是股票和债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发展,目前主要交易品种有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其中股票分为A股和B股;债券的交易品种可分为国债、企业债(含金融债)、可转债;基金品种分封闭基金和ETF,但严格意义上来讲,ETF是一种衍生类产品;权证主要是股票权证,后一只四川长虹权证在2011年8月11日退出市场。
  交易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证券交易所设立之时,直接采用电子交易方式,实行无纸化交易,交易系统的技术起点较高。在投入运行后,交易系统多次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其在成立之初便采用了电子交易方式,是亚洲家开业即实现电子交易方式的证券交易所,当时交易系统处理的能力为每秒成交三笔,年交易量100亿元。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发了以超级小型机为主机的第二代交易系统,该系统使得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创新业务如网上发行、大宗交易、买断式回购、ETF、权证等都可以非常平稳地运行于其上,系统每秒处理成交为1万笔。2009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一代交易系统成功切换上线,新一代交易系统峰值订单处理能力约8万笔/秒,平均订单时延比现用交易系统缩短30%以上,系统日双边成交容量不低于1.2亿笔。同时,在技术上更加安全可靠,能够保证在峰值数据流量下系统的平稳运行。此外,新一代交易系统技术接口方便了未来国际国内各类参与者接入,为其国际化业务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殊会员制——行政会员制
  世界上主要的证券交易所不是会员制就是公司制,但是,由于特殊原因我国证券交易所实行的是具有行政特色的会员制。虽然从组织结构上,我国证券交易所应归于会员制,但是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会员制,因为传统会员制的会员享有对证券交易所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可通过投票权对证券交易所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我国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证券交易所发展更多是源自政府的推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故可称为行政会员制。
  国际发展初见成效
  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我国证券交易所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发展初见成效。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目前该交易所已经加入了国际证监会组织(1996年9月)、亚洲暨大洋洲交易所联合会(2000年4月)、世界交易所联合会(2002年10月),并于2006年10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第46届年会上高票当选为董事会成员,在国际交易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还与国际著名的证券交易所建立了一定的友好协作关系,其中包括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东京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交易所等。
  我国证券交易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交易所从无到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日渐提升。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开放,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显突出。
  交易产品创新不足
  目前,除了基础类的股票、债券等产品外,我国证券交易所还推出了ETF、股票权证,但是总体而言,交易所市场产品线依然很不丰富,目前ETF基金仅有针对指数的品种,没有针对个股的品种,而针对个股的ETF品种在西方市场中已是非常成熟的产品。权证方面,仅有为股改而配套设计的股票权证,备兑权证尚未推出,其他重要的衍生品种如股票期货、股指期权等还没有。而且,证券交易所的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还难以根据市场需要主动推出交易新品种。
  行政会员制弊端日渐突出
  行政会员制下,目前我国两大交易所职能上几乎雷同,管理上均归属于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具有对交易所的人事任免权,两所的总经理等均由中国证监会任命,因此很像分设在两地的行政下属部门。由于目前公司上市的决定权不在交易所而在证监会,便形成了上市资源在两大交易所之间的行政性分配,两大交易所不必为上市资源等方面的事务竞争,再加上行政分配导致的垄断,使得两大交易所竞争的动力不足。
  国际发展进展缓慢
  我国证券交易所在国际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较于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与趋势,进展还显缓慢,表现为:尚未有海外公司在我国证券交易所挂牌,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规模不符,也不符合我国经济开放进程,而且与海外证券交易所合作交流方面层次还较低,虽然与海外一些证券交易所签署了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但是,一般仅限于人员交流、互访等低层次内容,对于合作开发产品、市场互联、共同上市等较高层次的合作交流很少,至于更深的如市场互联、并购等合作还没有涉及。
  目前海外证券交易所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交易品种多样化、业务多元化
  近年来,国际证券交易所正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产品拓展,即一方面提供完善的产品系列,扩大产品线的宽度,实现在“一个屋檐下”买卖所有产品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细分来拓展产品线深度,以便为投资者、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提供多元化的市场参与维度。例如,纳斯达克交易所在成立之初目标定位只是局限于中小企业,随着时代变迁,单一业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交易所高速发展的需要,2006年2月,纳斯达克宣布将股票市场分为三个层次: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纳斯达克全球市场(原来的纳斯克达全国市场)以及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原来的纳斯达克小型股市场),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吸引不同层次的企业上市。
  交易所间竞争日趋白热化
  一是资本市场全球化加剧了传统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交易所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二是由于技术进步,电子交易与另类交易系统对传统交易所构成巨大威胁。三是电子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市场的进入障碍和临界规模水平,证券交易所的自然垄断格局正在逐渐解体。在这种产业格局下,各种各样的另类交易系统(ATS)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新交易系统给投资者提供了下单和进行交易的更多选择,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监管体制变化鼓励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能源、运输、电信等传统的垄断行业出现了放松管制和私有化浪潮。一些国家推出了固定价格协议、开放证券市场、放松对交易所管制等措施,推动证券市场自由化发展,从而对证券交易所的整个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激烈的竞争对交易所治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易所公司化成为主流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型证券、期货交易所由会员制改为公司制成为一种趋势,从传统非盈利性的会员制组织改造成为盈利性的股份制公司,有的甚至成为上市公司。目前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交易所,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德国证券交易所、泛欧交易所(Euronext)、香港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等,都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并成功上市,成为公司制上市交易所。一些新兴市场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许多证券交易所也进行了公司制的改造,例如,菲律宾证券交易所、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吉隆坡证券交易所都先后变成公司制交易所。
  全球证券交易所出现并购整合潮
  进入21世纪,先行完成公司化改制的证券交易所在对本土交易所整合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在国际利润的驱动下纷纷进入了海外扩张阶段,国际知名证券交易所之间通过收购合并实现新的整合。2000年法国巴黎证券交易所、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比利时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合并成立泛欧证券交易所(Euronext),2002年新成立的泛欧证券交易所又先后收购了葡萄牙里斯本证券交易所和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2007年4月,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泛欧证券交易所合并组成的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由来自5个国家的6家货币股权交易所以及6家衍生产品交易所共同组成,成为全球的证券交易所。2011年2月16日,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与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协议组成一家全球性的巨型交易所运营集团,规模全球,2011年12月22日,美国监管机构批准了该项合并。此外,各国证券交易所之间还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与整合,从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定位日渐清晰
  在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世界各国(地区)证券交易所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战略定位并制定竞争策略。
  一是全球性交易所。全球性交易所的市值、成交量和流动性在某一经济体系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其交易产品包括全球性股票、存托凭证、第二上市股票、本国知名企业的股票以及相应的衍生产品,而其客户则来自全球范围。成为全球交易所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丰富的市场资源、悠久的金融文化传统以及完善的系统架构。比如伦敦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彼此联机,实现24小时全球交易。
  二是地域性证券交易所。与全球性交易所相比,地域性交易所在一国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该国企业的主要上市场所,而投资者主要由国内投资者所构成。另外,地域性交易所主要提供该国上市股票、债券、期货、期权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交易,成为这些产品在该国的流动性中心,比如大阪证券交易所等。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方向
  全球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对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变革提出了要求
  目前,我国两家证券交易所名义上是会员制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特征明显的“行政会员性组织”,会员对交易所的重大决策没有参与权。两家交易所曾经历过短暂的相互竞争,当前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上海证券交易所定位于建立中国的蓝筹股市场,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则定位于建立中国的创业板市场,两者的竞争关系基本消失。尽管我国证券交易所在国内仍然处于垄断地位,但来自外部交易所的竞争却日益严峻。我国证券交易所不但面临着地区性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如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韩国交易所),也面临着来自国际性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如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伦敦交易所、法兰克福交易所)。这种竞争导致我国流失了大量的上市资源。国际证券交易所为应对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竞争,通过改革治理结构,通过合并与联盟提高集中度,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增加交易产品的多元化,其终目的是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进而争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金融中心对于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资本市场已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我国证券交易所必须尽快进行变革,以应对外界的竞争,通过技术、制度创新,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引入竞争机制对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经验表明,证券交易所创新发展的动力是竞争。这里指给予证券交易所市场主体的身份,创造交易所竞争环境,而不一定是引入新的竞争者。目前我国人为地将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进行定位,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给予的发展定位。当前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改革和创新的推动力不是来自竞争,而主要是来自政府。由于政府固有的信息问题和代理问题,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改革显得有些缓慢而曲折。引入竞争机制,把创新和变革的主动权交给证券交易所自身和市场参与主体,政府只负责制定和维护规则,将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公司制改革是保持交易所有效竞争的必要条件
  为避免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交易所治理结构的变革是必要的。同是国有产权下的市场主体竞争,将会造成资源浪费,因为后“埋单者”始终是政府。因此应尽快推动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制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不仅是法律形态上的转换,也包括产权结构、组织治理特征发生实质性变化,也就是说,要引入政府以外的产权主体。这样的改革才能保证证券交易所之间的良性竞争。另外,证券交易所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前提是存在一个运作高效的组织架构和治理机制予以支撑和配合。

【免责声明】

金融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