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工程机械“十二五”插上翅膀
金融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0/12/9 17:24:48
在“十一五”行将结束、“十二五”将要开局的时刻,两年一届的上海宝马展虽尚未开展,但我国自己生产的工程机械产品,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一五”期间,以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柳工、山河智能等为代表的民族工程机械品牌,推出了一系列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创新产品。这些产品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既体现了中国人顽强的创新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企业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的决心。
回眸十一五,以三一集团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在保持自身经营业绩节节高升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推动和引领着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大大提升了中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走出了一条企业创新的成功之路。实际上,在三一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过去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同样迅速。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06 2009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620亿元、2223亿元、2773亿元、3157亿元,分别递增28.37%、37.22%、24.74%、13.85%。继2007年我国工程机械产销量超越美国、日本等国后,又于2009年销售收入跃居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工程机械制造大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实力明显提升,从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没有像服装行业那样,靠大规模贴牌生产来谋求发展,也并未像汽车行业那样,靠普遍合资来提升自身实力,而是走出了一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并逐步掌握了主导权,这对于我国其它行业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份关于《2010-201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的报告显示,我国企业如果为了谋求快速获得先进技术而成为跨国全球产业链条一部分的作法,常常面临着巨大风险,虽然短期之内产量可能增长很快,但在关键领域、高附加值部分,将始终被外资控制,而且销售权和采购权被对方牢牢掌控,从而使得利润很方便地进行了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也仅能充当一个制造工厂的角色。
专家认为,从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历史来看,完全依靠外资是没有前途的,即使在实力逐步壮大的今天,虽然与国外先进技术还有较大差距,但也切勿急于求成,为实现技术提升而走上贴牌之路。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在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时候,通过并购、学习、吸收技术等方式,坚持创新,走自我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
金融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