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才网,国内专业的金融,海归金融,互联网金融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1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科普

回到常识:识别金融产品陷阱中级教程

金融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5/8/18 15:28:26

上周我们讲的主要是如何排除一些过度伪装自己而暴露的不良机构,本篇则侧重讲一个技巧:回到常识。

为什么要回到常识?做个比喻,如果有人买个1万块钱的代步车,卖家承诺可以开得比玛莎拉蒂还快,你会觉得卖家太荒唐,但在当下互联网金融销售时,很多1000元起投的产品通常比1000万等级客户的产品收益率还要高,敢把钱给他们的人还不少。

收益更高的投资一定来自风险更高的投资,这是一个常识,但在歌舞升平的市场中,投资者往往只看到了收益,忽略了常识,甘愿为额外的1%~2%的收益承担着可能失去全部本金的风险。

提防超高收益的固收产品

金融市场每一种产品的收益率呈现自然的分层--现金管理在下,目前极难超越4%;债券和固定收益信托在中,债券普遍低于7%,而信托收益率很难超越10.5%;证券和股权投资在上, 收益相对不确定。

而在每一个子类里面也会有类似这样的再次分层,尽管会有些突发事件,比如打新股,期限套利等无风险的机会打破这个体系,但往往也是阶段性的,就像容器被搅拌了,还是里面的多种液体会恢复分层。这个金融产品收益率的常态其实很难因为新的品类进入而打破。

拿目前的现金管理产品来说,回购利率徘徊在不到2%的可怜水位,短期高等级债券的收益率也仅在3%上下,所以目前超越4%的现金管理产品不是在吃以前的老本,就是掺杂了中期固定收益的产品。

笔者曾考察过一个市场上著名基金公司发行的7天期资管计划,收益率超越了5%,直觉告诉我一定是掺了其他产品才能有这么好的收益率。经过一番了解,果然是包含了近一半的中短期地产类资管计划。

有一家贵金属交易所推出的“日金宝”日息万分之3.7,年化接近14%,曾经令整个金融从业人员颤抖了。 换句话说兵器谱上大家各司其职,偏偏来了个新家伙,铠甲形象,火力堪比火炮,老江湖会猜测,结实的铠甲肯定也是火药馅儿的。

回头想想,这么多年,为什么如此高收益的业务,敏感的银行、信托机构为什么不介入呢?引来的只是几十万散户投资者参与。实际上我们梳理了所属贵 金属交易所的业务,它们产品抵押品是小品类的金属,这种产品的流动性本来就极低,而且押给投资者的价格还偏高,类似于八折的价格押新三板某公司的股权向投 资者融资,看似合理,其中的风险让金融从业者心存畏惧。

不理解 可以先回避

近期某家省级融投公司又被媒体和多家金融机构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一例子说明不仅众多投资者踩雷,有些机构往往也不尊重常识,迷信历史经验。有时,我们可以不理解违背常识的动机,但要先懂得回避。

其实自2012年起,笔者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国有担保公司在市场上做的业务很多,到了2013年发现他们担保的产品各式各样,风格激进。 2014年的时候发现很多前两年的项目又改头换面转过来了,即很多项目换了个金融机构还在续期运作,如果站在2015年的角度回看,个别项目已经由融投担 保经不同的机构融资了3次甚至4次,意味着1个融资项目3次倒手。

纵观国内的担保行业,国企和民企其实分成两大阵营。国企担保公司基本为省属或发达地区城市国资控股的机构,他们多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注册 资本通常不小,做业务往往非常谨慎,很多时候政绩和资产质量的目标远大于盈利。民企往往则是高利贷领域的转型,直奔高风险高收益的担保业务,但也很注重风 控。据我了解,该融投公司的风格貌似比民企还激进,风控非常难做,在一个极难盈利的领域大干快上,刹车失灵的汽车咱们不敢上。

分散投资就是安全吗?

在合规的正确的资产上值得分散投资,错误的路不值得尝试。

笔者接触了一些P2P的投资者,他们也认可P2P存在的风险,都主动回避着集中投资,会在不同的平台做分散投资,这样的操作真的有效吗?

如果分在10家平台,每份1万元的话,收益率都是12%,全部善终的结局也不过是12%的总收益,如果一家跑路总收益就只有0.8%,2家跑路就损失了10.4%的本金。再惨烈的结局不一一模拟,但这样的投资对投资者来说不但没有获得投资经验,也没获得真正的收益。

市场上诸如P2P,现货白银,现货原油,邮票艺术品等等另类投资,他们的特点就是收益率高,门槛低,看似风险也低。许多投资者也本能地分散着投资这些产品,但若其中存在某个短板,则那一部分同样可能损失本金,因此,任何一次分散都要严格考察产品及平台。

【免责声明】

金融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