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落实“带薪休假”为何这么难
金融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2/6/1 8:46:24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人才网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许亚荃表示,要打造一种健康休闲的文化理念,让用工单位充分意识到劳动与休息的合理关系,对休假权利充分尊重,并使带薪休假逐步踏上良性轨道。只是用工单位会有这样的觉悟吗?
“或许你已背起行囊放下所有烦恼远离喧嚣的城市,让心做一次伟大的旅行;或许你归心似箭将踏上返乡旅程,去享用父母为你准备的晚餐;或许你已关掉手机准备将懒惰进行到底。但请不要忘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忙,他们需要休息,却不敢停下脚步,看看那近在咫尺的风景,想想那远在他乡的爹娘。”这段令人动容得近乎悲催的文字,是昨日新浪网《五一劳动节特别关注:不敢休息的劳动者》的导语。
不知道你是属于“我们”还是“他们”。从导语的口吻来看,这段文字显然是写给“我们”而不是“他们”的。事实上,“他们”大多无缘或者无暇上网,甚至可能没机会看到报纸,因为“他们”都是体力劳动者且大多是到城市里讨生活的农民工——建筑工人、停车场收费员、送餐员、环卫工、商场保安……
如果你属于“他们”,你是否会感到一丝安慰?为了别的时候对“你们”缺少关注的“我们”,总算在劳动节来临时,想起了“你们”?如果你属于“我们”,我想你除了为不是“他们”而庆幸之外,还应关注“他们”卑微的身份和逼仄的权利,如果有可能还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同胞,城市有了“他们”才得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且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我们”,如果“他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如果有一天“我们”也不幸沦为“他们”,谁来为“我们”说话呢?
而今年的“五一”似乎更该如此,因为我国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进入第五个年头。但正如新华社报道所说,对于相当一批职工来说,年复一年的“带薪休假”犹如“镜花水月”,成了“假日的烦恼”。新浪特别关注的建筑工人高师傅,栖息在简易的工棚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上7点出工,晚上6点收工,假期的概念就是地里的庄稼熟了或者播种的季节又到了。当然,假是可休的,但钱是没有的;报道的送餐员老刘在节假日是休息的,甚至还能休周末,不过这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好事,对于老刘则是痛苦的。因为休息意味着没有收入,“周末,‘五一’、‘十一’这楼里面的人都放假了,餐馆就不用送餐了,我不休也得休息,真的不想干了,挣得太少。”可老刘还得干。也不仅是这些农民工兄弟,一些看似光鲜的所谓白领也好不到哪里去。新华社报道的北京一家公司的员工杨春晖,“两天前还满怀憧憬去鼓浪屿度假,突然接到新项目,‘五一’假期泡汤了。”他于是自嘲“有工作没生活、有加班没加薪”。新华社记者感叹说,从仅三成受访者享受带薪休假,到某知名企业让员工签署“奋斗书”,称自愿放弃带薪休假,再到时有爆出的白领过劳死、职场抑郁症,一个个数字和事件的背后是对生命质量的警示,更是对带薪休假落实难症结的拷问。
其实,拷问多年前就有了,而且早已有了结论,不知被媒体和专家重复了多少遍:带薪休假不缺法律,不缺制度,缺的是落实,缺的是对法律的敬畏。兹摘录新华社报道中一些专家的话,应该不算是剽窃:我国劳动力结构性过剩,就业难在一些行业比较突出,由此造成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一些劳动者宁愿放弃休假也不愿丢掉工作。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需要用工单位、劳动监察部门、工会和员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维权机制。其次,工会方面要加强对职工带薪休假权益的保障,在职工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集体协商机制维权等。
尽管是老生常谈,但还是要谈,因为形势依然很严峻。如果专家的话还有什么新意的话,那应该算是这条了: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许亚荃表示,要打造一种健康休闲的文化理念,让用工单位充分意识到劳动与休息的合理关系,对休假权利充分尊重,并使带薪休假逐步踏上良性轨道。只是用工单位会有这样的觉悟吗?评论员宋学敏
【免责声明】
金融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